一、先把结论说在前面
只要合同被法院认定为"场外配资",90%以上的交易亏损由投资者(融资方)自行承担;
平台若存在承诺保本、虚假宣传、未及时平仓等过错,可能被判承担部分甚至主要赔偿责任;
一旦穿仓(账户权益为负),目前主流平台多设有"风险准备金"或"穿仓免赔"条款,但法律上仍可向投资者追偿;
合同无效(常见于"名为借贷实为配资")时,法院会按双方过错大小重新划分亏损,平台不可能全身而退。
二、法律定性:场外配资合同有效吗?
《全国法院金融审判工作会议纪要》(法〔2023〕236号)
明确"未经批准的场外配资合同,因违反金融监管制度、放大市场风险,应认定无效"。
《民法典》第153条
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。
→ 合同无效≠无需赔钱,而是进入"按过错分担损失"模式。
三、亏损责任三种典型场景
| 场景 | 亏损由谁承担 | 实务要点 |
|---|---|---|
| 1. 合同有效(极少)且正常平仓 | 投资者全额承担 | 平台仅收息费,无过错不赔 |
| 2. 合同无效,但平台已尽风险提示 | 投资者70%-100% | 平台可能因"明知不可为而为之"被追10%-30%责任 |
| 3. 平台存在明显过错 | 平台可能承担主要责任 | 过错包括:虚假宣传、承诺收益、未到平仓线强平、挪用资金等 |
四、穿仓后的"负数"谁埋单?
技术层面:多数平台启用"穿仓免赔"营销条款,负数由平台风险金垫付;
法律层面:若合同被认定无效,法院可判双方按过错比例承担穿仓亏损;投资者不能完全免责;
追偿先例:2024沪0113民初10749号判决,投资者仍需对穿仓额承担40%责任。
五、法院如何划分"过错"?(结合2025年判例)
投资者常见过错
- 追求10倍高杠杆、未设止损;
- 在平台多次提示追加保证金后仍拒绝补款;
- 签署"自愿承担全部盈亏"声明。
→ 法院通常认定主要过错在投资者,承担70%以上损失。
平台常见过错
- 公开宣传"保本保收益"或"0风险";
- 未按合同约定到达平仓线即强平;
- 使用"子账户+分仓"软件,规避监管;
- 将客户保证金挪作他用。
→ 法院可判平台承担30%-100%的赔偿责任。
六、合同条款里必须看懂的4句话
"甲方(投资者)自愿承担账户全部盈亏"——盈亏自担条款,法院一般认可;
"乙方(平台)有权但无义务进行风险控制"——不保证强平,穿仓风险高;
"任何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应予以赔偿"——无效后追究过错的主要依据;
"本协议适用《民法典》及相关法律法规"——为法院认定合同性质留空间。
七、投资者如何降低"担责"概率?
留存全部沟通记录(微信、邮件、电话录音);
截图保存平仓线、预警线与账户净值变化;
发现平台未及时强平,立即发律师函+公证云存证;
合同签署前,要求平台出具**《风险揭示书》**并加盖公章;
切勿使用"借贷"名义掩盖配资,避免合同无效后被动分担损失。
八、一张图读懂"亏损责任划分"

九、结语:亏损没有"绝对"由谁买单
股票配资亏损的责任,是"合同约定+法院对过错认定+监管态度"的综合结果。场外配资先天处于灰色地带,合同无效率高;但只要平台存在招揽承诺、虚假宣传、未履行平仓义务等行为,法院就会让其分摊甚至承担主要损失。投资者务必:
看清合同,留存证据;
不要轻信"保本""高收益";
一旦穿仓或被追加索赔,及时寻求专业律师介入,用法律手段把该由平台承担的损失"要回来"。
特别声明: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,仅供参考,不作为投资建议。配资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
共有 0 条评论